設計中的人員分工
在美國,社會分工很細,每方面的工作都會有專門的人員從事,基本沒有中國這種建築師身兼多職的情況。建築師事務所隻負責把握大的方向,以及總體協調工作,至于結構與設備都交由專門的事務所去解決。設備工程師的分工遠比中國的複雜,建築師甚至可以向專門的燈光工程師咨詢各種燈光的藝術效果,這是中國的電氣工程師遠遠辦不到的。就連表達建築師意圖的設計說明,在美國也交由專門從事設計說明業務的公司去完成。在Internet高度發展的今天,這樣做絲毫不會妨礙各專業之間的配合,圖紙通過互聯網相互傳輸,就如同在同一單位工作一樣.
在中銀大廈的設計中,整個設計由貝氏建築師事務所(PEI PARTNERSHIPARCHITECTS)總承包,業主隻對貝氏支付設計費。貝氏再自己出錢去請結構、設備工程師,也就是說它在把設計中的各部分分包給專業事務所。中銀大廈工程總概算為1,477,355,770元人民币,設計費按8.5%收取,為124,800,000元外彙人民币,由貝氏統籌分配。結構工程師為威德林格工程師事務所(WEIDLINGERASSOCIATES),設備工程師為JB&B工程師事務所(JAROS BAUM & BOLLES),他們與貝氏均有較長的合作關系。中方設計單位為中國建築科學研究院綜合設計研究所,他是由貝氏經過招标決定的,其設計費也由貝氏支付。這樣做使設計費大量流失,所以,美國一些超大規模的設計公司,比如在S.O.M.中,還是各個專業齊備。這種細緻的社會分工,建築師、結構工程師、設備工程師分别開業的方式與國内是大不相同。它使建築師、結構工程師、設備工程師之間有了雙向選擇的機會,從而在眾多的結構、設備工程師事務所中產生了競争。優秀的事務所脫穎而出,使高難度的結構、設備問題的解決成為了可能,從而為建築師實現其大膽的構想鋪平了道路,為高水平的設計創造了條件。
模數的應用 在中銀大廈的設計中,貝氏采用了非常精彩的模數制,并用它貫徹設計的始終,從而取得了近乎完美的效果。最基本的模數來源于立面上的一塊石材的尺寸。這個尺寸為1150×575,是2/1的比例關系。而建築的基本軸網為6900,層高為3450,它們分别為石材長寬的6倍。建築的門高為2300,是3450的2/3,為四塊磚的高度,同時也是高級建築的理想門高。建築各處的尺寸都符合這個模數,這樣一來,最後的裝修效果非常完美,到處都是整塊的石材,決不會出現不合模數石材的情況。而且在施工過程中,一塊标準尺寸的石材在哪裏不經切削,都可以使用,大大方便了施工。 這已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裝修,建築與裝修真正融為了一體。其實在古代西方,建築都由石材建造,結構、建築、裝修本來就是一回事兒,貝氏正是要追求與之相同的效果。而我們一般意義上的裝修,是在建築、結構都做完之後,再附加上的一張皮。
貝氏嚴格的模數制同樣也具有很大的靈活性,他根據不同的功能需要,靈活變換模數。6900×6900的基本柱網,是考慮了辦公空間的家具分隔,同時又是其結構體系——無梁樓蓋的經濟跨度;地下車庫考慮并排停三輛車的布置方式,采用7800×7800的柱網。車庫正好位于中庭及54米的大跨之下,避免了兩套柱網的矛盾。 衛生間以裝修面磚作為模數,其尺寸為150×300。所有衛生間的開間、進深、淨高都為其整數倍,廁位、洗手池等的中線,燈、排氣孔均與模數線相齊。天花、鋪地的分格也嚴格遵循這個模數。所以,衛生間所有的線角都前後左右、上下交圈,任何一道線延任何一個方向轉360度都可以回到原位。裝修效果非常完美。在吊頂的設計中,采取兩套模數。主要空間為1150×1150,辦公空間為575×575,兩個575×575又正好是日光燈槽的尺寸。
貝氏一直把模數制貫徹到節點大樣中去。在設計節點之前,先打好575×575的方格,即所謂的“模數線”。用統一的模數以不變應萬變,隻是貝氏慣用的手法之一,在他以前的作品中也經常采用。比如新加坡的華僑銀行,采用的是2000×1000的模數,也是2/1的比例關系,它正好符合門的高、寬。衛生間采用200×100的模數。但是,這種2/1模數體系也給貝氏在中銀大廈的設計中帶來了麻煩。方案中東南角的玻璃尖塔不是很好看,顯得不夠挺拔。這是因為2/1的比例關系,決定了尖塔方錐的側面與底面的二面角隻能是45度,最完美的方錐造型的二面角恰恰不是45度,而是貝氏在盧浮宮金字塔中采取的角度——50.7106度,貝氏在盧浮宮中所用的不是這種2/1的模數體系。但貝聿銘也有它的解釋:他考慮到北京的限高,要降低高度。
總之,貝氏的模數體系還是非常精彩的,用壽震華總建築師的話說,是“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結合”。
計算機輔助設計 在貝氏建築師事務所中,有一半以上的職員對電腦十分精通,這就使真正意義上的計算機輔助設計成為了可能。從他們的圖紙中,可以體會到電腦所起的關鍵性作用。 AutoCADR12的使用并算不上世界領先,但他們充分發揮計算機的優勢,圖紙大、小樣合一,不存在節點大樣與圖紙對不上的問題。圖紙中大量使用“Xref.(外部引用)”,使大、小樣都引自共同的源文件,這樣就大大節省了較對圖紙所花費的時間。比如1:200的平面,各個核心筒從分别的核心筒平面中引用,核心筒平面中包括了樓梯、電梯、衛生間,所以要把一些過于細節化的圖層關掉。至于樓梯、電梯、衛生間的詳圖,也引自核心筒平面。這樣一來,如果要做什麼改動,隻修改核心筒平面就行了,由于所應用的Xref.由即時更新的特點,1:200的平面及詳圖不經修改,自己更新。于是,許多重複的工作量就可以節省了。Xref.的應用常常使一張圖的圖層多達二百多層,對于不熟悉的人應用起來困難很大。另外,象屬性、紙空間、模型空間這些我們平時不太使用的命令,在貝氏的圖紙中也經常使到,确實帶來了不少方便。還必須提到的,就是網絡的使用。在中銀大廈的設計過程中,無論是國際互聯網,還是各單位、事務所的局域網,都為大規模的協作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。辦公效率大幅度提高,帶來的是極高的設計質量。
建築師全面的業務 在中銀大廈的設計過程中,建築師承擔的是“設總”的角色,他們的業務非常全面。美國建築師學會(A.I.A.)将建築設計過程分成八個主要階段,建築師的正常業務包括方案設計、設計發展或詳細設計(DesignDevelop)、施工文件(Construction)、招投标及施工合同管理等五個階段。 在施工圖階段,建築師對所有的細節都要進行深入的推敲、比較。在施工過程中對選材極其嚴格,要實地考察生產廠家的設備、能力,以确保設計意圖的完美實現,不輕易被工期、材料等因素所左右。 在中銀大廈的設計中,所有非承重牆采用的是混凝土砌塊輕牆,美國的做法與中國的大不一樣。在美國,标準做法是砌完砌塊之後直接做噴塗,而不用作抹灰層。這是因為在美國,廠家生產出來的混凝土砌塊尺寸非常精确一緻,而且施工精度很高,并且用一種專門的封條把砌塊之間的縫隙填上。這樣,在上面直接做噴塗,也可以保證表面的平整。而國内的砌塊,經貝氏考察之後,認為是非常粗糙、并且尺寸不規則的。所以砌築完成之後,必須進行抹灰。這樣一來,對砌築時的施工精度要求也就不用很高。為了确保牆面的平整度、光滑度同樣達到要求,貝氏要用中國的實際材料做足尺的模型,來研究具體的做法。在施工的選材中,貝氏要求進行國際招标。每一項招标要至少允許三個以上廠家進行投标,以形成競争的環境。而且參加投标的廠家要遞交由實際材料制作的大比尺模型,以便貝氏進行比較、研究。
對于許多應交由廠家去完成的地方,貝氏也都做了深入的考慮。比如電梯,為了體現建築師的意圖,貝氏為此繪制了許多詳圖。對于人們接觸最多的按鈕,甚至作了1:1的詳圖。為了消除電梯外表鏡面不鏽鋼闆轉角處的園角,獲得挺直的效果,不鏽鋼闆的厚度是一般電梯的十倍。這樣一來,電梯兩扇門可以做到嚴絲合縫,它們之間的黑縫就消除了。 對于施工中的細節情況,貝氏都做了詳考慮到旗杆的長度,應用什麼樣的交通工具運輸;在運輸中應做怎樣的包裝;到工地後如不能馬上施工,應怎樣安放;在工地放置超過多少天之後,包裝有可能損壞,又要如何處理…… 中銀大廈的暖通、給排水、以及電器、消防等設備比較複雜,而且貝氏對工程要求很高,所有的洞一律預留,不能出現結構、建築施工完畢,再鑿洞的現象。建築師為了協調同其它專業的關系,所有的設備留洞都要親手畫一遍,出一套專門的留洞圖,以避免建築和設備以及設備各專業之間發生沖突。建築師對待結構也一樣,他們常常把應該在結構圖中表達的東西畫到建築圖中,以尋求更好的解決方案,并确保它們的一緻。建築師對結構工程師的積極配合,換來的是結構對建築更好的配合。正是這一系列的努力,才能夠确保建築師意圖的完美實現。
建築與結構 在貝氏的設計中,結構技術的含量一貫極高。以中銀大廈為例,無論是面闊54米的入口,十一層的空中接待大廳,還是錐形逐漸向上收分的銀行營業大廳,都是借助結構的非凡表現來達到撼人的藝術效果。貝氏在設計時,常常是在方案構思階段,就把與他合作的結構工程師找來,與他們讨論構思的可能性。結構工程師從它的方案中尋求靈感,新型的結構體系往往在這一階段產生;同時,他也為建築師提供結構上的可能性,挖掘結構上的潛力。所以,貝氏的設計總是能如此充分的利用結構、表現結構.
在中銀大廈的設計中,貝氏采用了嚴格的模數制,所有的模數都基于裝修,所以在設計中采用了以建築面作為設計面,結構後退這樣一個方式:主要空間的軸線都與裝修線對齊,而與結構沒有任何直接的關系。這樣一來,建築的圖紙可以畫得十分漂亮,但結構的圖紙看起來卻十分别扭:軸線與裝修線相齊,與結構總是差着一個很小的距離。為此,結構工程師不知要付出多幾倍的工作量。而以往我們的做法都是以結構的中線作為軸線定位的。 ---簡單的是設計,複雜的是生活。